序廳
原建筑序廳空間為6900mm寬、10000mm進深, 擁有良好的縱深感,為此,我們設計孫中山鄧世昌、張弼士以圓雕的形象迎面走來,背后跟隨諸位膠東革命志士、政軍人物、文藝名人、實業楷模奮勇向前,追求民族的獨立和解放。觀眾可穿行其中,感受與這些名人同行的信念,兩側藝術肌理墻以開放的形態寓意開拓、拼搏精神的延續與傳播。
革命發端
我們將本單元各位名人分為孫中山同盟會相關成員、先進革命志士三個小展區,空間以孫中山為中心,通過幾何造型象征傳播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革命理想以及“三民主義”思想,引導和影響著同盟會相關成員及其他革命志士。孫中山來煙臺,是近代煙臺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空間中再現孫中山下榻克利頓飯店房間局部,通過油畫的形式展現孫中山與徐鏡心等煙臺籍同盟會成員暢談革命理想的時刻。
表海風雄
本單元展示參加在膠東發生的反帝戰爭的著名將領,以及建設膠東軍事體系的清政府重臣。空間中通過陣列的版面形態構筑了U型圍合空間,以傾斜的背景板呈現戰火蔓延的海戰場景,以船板木與鐵鏈元素豐富視覺層次,增強情景的代入感。
實業救國 新式文教
本空間展示在膠東發展實業以及與經濟建設有關實業家、經濟名人以及對20世紀初膠東的文化、教育、科技方面有突出貢獻的名人。空間采用民國風格建筑剪影版的形式,圍合以承載信
息,通過中心造型與酒窖元素結合,-方面疏通參觀人流,一方面增加展覽的立面面積。重點展示人物有張裕釀酒公司創始人張弼士、中.國鐘表制造工業創始人李東山,分別以油畫、木版畫的藝術形式呈現。
鐵血志士
在展廳空間表現手法上多使用清水泥板,鐵絲網,鐵銹鋼板,空間造型粗礦且富張力,旨在突出鐵血志士這一-主題。第一組革命先驅步入展廳,映入眼簾的是厚重的清水泥板和鐵絲網的形體組合,營造困難重重的革命處境。
戰斗英雄
展廳空間造型打破常規,通過立于展室的四塊不規則清水泥體塊構筑空間,增強戰爭場面的空間張力。
革命烈士
本小節主要展示在膠東地區黨組織建立發展時期、抗日戰爭時期,為國戰斗、英勇獻身的革命烈士。空間內以沉靜,冷峻的色調渲染出凝重,莊嚴的氛圍。整體展板以暗紅色色調為基礎,展現烈士們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
政軍名人
本小節主要展示膠東地區黨和政府的主要領導人、軍隊各級中第一職位領導人,和對革命發展有第一或重大作用的革命領導者,解放后任副部級及以上職位的領導人。空間營造莊重嚴肅的氛圍,直聳入天花的傾斜名錄墻莊重、嚴肅,構成- -種向上的沖擊力。
文化翹楚
膠東的藝術家是革命的藝術家,是人民的藝術家,他們用歌曲、用畫作、用影像在民族苦難之時奮戰。第一組藝術家此展廳展示藝術名人,為突出溫文爾雅,思想活躍的氛圍,采用了曲面藝術墻為信息載體;逆展線在此展廳不可避免,所以在展廳中間使用隔斷展示重點藝術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主逆展線存在的問題.
隨著日本侵略中國,有識之士都感覺到了“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文學界掀起了救亡的巨浪,膠東大地出現一批作家、劇作家、戲曲家;根據展示內容,此展室延續了藝術家展廳曲面藝術墻體造型,向觀眾詳解這些作家,作曲家,戲曲家以筆為武器,豐富了民族的獨立和解放戰爭時期國人的精神食糧。
外交先驅
展室內突出莊嚴肅穆,采用圍合展示方式,左側墻體通過蒙太奇的藝術手法創作油畫,表現出外交家在各種環境進行外交事務時的情景,重點表現姚仲明;右側墻體為7位外交家介紹內容。
南上北下
本單元以“南上北下”的主題作思維擴散,得到“曲折”這一概念,并在墻體的立面和展板通過不規則線型執行這一-概念。楊子榮與唐和恩作為重點展示人物,分別以塑形展墻與半身像結合、木版畫的藝術形式向觀眾呈現。
共和國將軍
本單元以從膠東走出的共和國上將作為重點展示對象,通過具有律動性的陣列體塊逐位展現16位上將的風采。
成都科學館以“星云狀”建筑外觀為核心意象,占地面積約9.2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5.96萬平方米,其造型如振翅欲飛的星際巨艦,銀色金屬屋面在日光下折射出流動的光澤,宛如宇宙塵埃凝聚而成的動態星云。
在CEATEC盛大舞臺上,索尼公司以其“面向未來,所有能力的人都能分享Kando(情感)”的主題展位,向世界展示了其對包容性設計的深刻理解和不懈追求。這不僅僅是一次技術的展示,更是一次關于人文關懷、社會責任感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深刻探討。
古斯塔夫·韋斯科普夫航空先驅博物館位于洛伊特斯豪森,是一個專門探索歷史上首次受控動力飛行的博物館。這個新設計的博物館不僅向航空先驅古斯塔夫·魏斯科普夫致敬,還讓參觀者深入了解飛行的物理原理和早期人類征服天空的故事。
在每一所學校的校園深處,或許都藏著一座靜謐而又充滿力量的建筑——校史館。它宛如一位沉默卻睿智的長者,靜靜佇立,見證著學校從初創時的篳路藍縷到如今的發展壯大,承載著學校的歷史脈絡、文化精髓、傳統底蘊以及無數師生共同編織的珍貴記憶,是學校精神內涵最直觀、最生動的物質化體現。
在西安咸陽國際機場T5航站樓內,一座占地400平方米的博物館以“四方館”為名,突破了傳統博物館的物理邊界,將全球旅客的候機時間轉化為一場跨越千年的文明朝圣。作為全球首家機場在地文物博物館,它選址于承載“涇渭分明”地理奇觀與周秦漢唐文明層積的洪瀆原,以“文物+場景+科技”的立體敘事,重構了機場作為“現代絲綢之路驛站”的文化屬性。
那時的展廳,不似今日酷炫吊炸天、科技感十足,它們更像是穿著舊式衣裳的老者,講述著那個時代特有的質樸與純真。燈光昏黃而單一,沒有LED的璀璨奪目,只有白熾燈下那抹溫暖的黃暈,緩緩鋪灑在每一件展品之上,為它們披上了一層柔和而略帶懷舊的光澤。展板設計簡單直白,色彩搭配往往局限于黑白灰或是幾抹鮮艷的紅藍綠,雖顯單調,卻也透露出一種不加修飾的真實與直接。
在繁華喧囂的都市之中,浙江省非遺館如同一方靜謐的綠洲,靜靜地等待著每一位探尋者的到來。這里,是歷史與現代交織的夢幻空間,是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的完美融合,更是心靈得以棲息的詩意棲居地。這座建筑面積達35000平方米,展陳面積15153平方米的宏偉建筑,不僅是中國首座大型區域綜合性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更是收藏、展示和體驗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寶庫,是傳承、利用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平臺。它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在中國福州馬尾,一座承載著近代中國自強之夢與海洋情懷的宏偉建筑靜靜佇立,這便是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這座博物館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船政文化的傳承者,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展覽形式,吸引著無數游客與學者前來探尋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籌建于1997年,初名中國近代海軍博物館,2004年全面改版并更名為現名。它不僅是一座專題博物館,更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等多個國家級榮譽的獲得者。2024年8月,它更是榮膺國家二級博物館的殊榮,這標志著其在船政文化傳承與弘揚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增城經濟技術開發區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黃金內灣”的戰略支點,依托國家級經開區、僑夢苑創新基地、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等多重政策疊加優勢,已構建起“戰略樞紐+產業引擎+創新高地”三位一體的發展格局?。自1988年成立以來,開發區從昔日的城郊荒地蛻變為廣州東部樞紐核心區,形成以永寧大道為軸心的泛半導體、新能源汽車、生命健康三大千億級產業集群,2024年工業總產值突破3200億元,占廣州市戰略性新興產業比重達18.7%?。 通過《廣州市增城經濟技術開發區條例》的法治化賦能,開發區獲得市級經濟管理權限下放、聯席會議制度支持、23條政務服務綠色通道等政策紅利?,實現“規劃審批—土地供應—產業扶持”全流程自主決策。當前正以廣州東部公鐵聯運樞紐為引擎,聯動新白廣城際、廣汕高鐵等軌道交通網絡,打造“1小時灣區經濟圈”和“海陸空鐵”多式聯運體系,2024年國際班列開行量占全省42%?。在產業生態構建上,形成“雙核驅動+多元協同”模式:以廣汽本田、北汽新能源為核心的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集聚企業超200家,本土配套率達75%;以增芯項目為引領的集成電路產業,帶動越海集成、國顯科技等40余家上下游企業形成“設計—制造—封裝”完整鏈條?。 科技創新方面,開發區通過國家級僑夢苑引進123個華僑華人項目,建成12個“眾創空間—加速器—產業園”孵化載體,2024年研發投入強度達4.2%,高于全市均值1.5個百分點?56。未來將重點拓展20個新興產業賽道,包括低空經濟、生物制造、人工智能等,通過TOD綜合開發片區和零碳示范園區建設,塑造“生產、生活、生態”深度融合的國際化現代產業新城?